今年3月15日,吉隆坡继全面禁止使用塑料袋后,开始征收“塑料袋污染费”,对象是向商家索取“可降解塑料袋”的消费者。

根据联合国发展署报告,全世界从1950年至今产生约90亿吨塑料垃圾,只有9%被回收利用,大多数塑料垃圾最终被堆积在垃圾填埋场或流入环境中。

为解决一次性塑料产生的垃圾问题,越来越多国家出台对塑料袋进行收费或禁止的法规,我国就是其中一个分阶段禁止商家使用塑料袋的国家之一。

为了应对这项政策,市场出现了一种称为“可生物降解塑料袋”的替代品。到底什么是“可生物降解塑料袋”?

了解“可生物降解塑料袋”

“可生物降解塑料袋”是一种可溶性塑料薄膜,据称,这种塑料在冷水中可以重复使用,在热水中可以立即溶解,并且溶解后留在水中的只是碳元素,对人体无害。

其中,网上有短片示范其安全性,“可生物降解塑料袋”溶解成为水后,有人当场喝了一杯溶解后的塑料水。

那么,这种“可生物降解塑料袋”是否真的安全呢?

这种“可生物降解塑料袋”或称为可溶性塑料薄膜的物品,它是一种并不新的“新型”塑料。

为什么说它不新呢?因为可溶性塑料薄膜的主要成分是聚乙烯醇(PVA),但在中国,研发这种物质的时间已经有四十多年了,并且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PVA生产国。

那为什么说它是“新型”塑料呢?因为这种可生物降解PVA薄膜,在市场上还处于起步阶段,工业性研发在近10年间才真正有所展开。

它是一种既可以溶于水又可以被生物降解的聚合物——也就是说当它被投入到大海或者潮湿的土壤当中时,是可以溶解掉,并最终被生物降解的。

“可生物降解塑料袋”的问题

听起来是不是很吸引人?但是,这种看似美好的材料背后是隐藏着一些问题的:

1 聚乙烯醇在什么条件下会被溶解或降解?

2 聚乙烯醇在降解过程中,会不会对环境及生物有害?

3 假如被生物或人误食了,对健康是否有害?

聚乙烯醇薄膜是以聚乙烯醇为主体,加入改性剂等助剂,经过特殊工艺加工、可以被土壤中的微生物降解的材料。它可在一定时间内降解为二氧化碳和水。但它具体要在什么温度、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完全溶解,不仅与聚乙烯醇的聚合度、醇解度等性质相关,还要看可溶性薄膜的具体成分配比。就目前市场而言,聚乙烯醇薄膜按照溶解特性分为以下几类:

常温溶薄膜(NT型,又称快溶薄膜、冷溶薄膜):溶解温度25℃

中温溶薄膜(IT型,又称中溶薄膜、热熔薄膜):溶解温度65℃

高温溶薄膜(HT型,又称难溶薄膜、耐溶薄膜):溶解温度85℃

特种薄膜:可以根据具体用途设计配方和工艺,达到特殊使用的要求。

所以对于这种材料,真的不能以“可快速溶解于水”这么一概而论。

一篇于2011年发表在《中国卫生工程学》上的报告所做的就是关于水溶性塑料薄膜的生态毒理性研究。研究者研究的对象是斑马鱼(brachydaniorerio),这是一种被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推荐使用的鱼类毒性实验动物,对有毒化学物质或环境污染物非常敏感。

但结论不太好,在高浓度下,这些水溶的塑料仍然会对斑马鱼造成伤害,并且24小时内,对应实验组的鱼群会全部死亡。

另外,可溶性塑料袋除了含聚乙烯醇之外,还有其他的合成添加剂,如增塑剂……这些添加剂被食用后也会产生一定危害。

“可降解塑料袋”需根据属性实用

基于上述,一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这种薄膜一般根据它的可溶性的强弱在不同领域有所应用。比如,对于快溶薄膜,它一般被用于农药、化工产品内包装衬袋,可避免手触摸农药及化工产品;医院洗涤包装袋,无需接触污染的衣服将包装袋直接投入洗衣机……

综上,这种薄膜在环保性能上是比传统塑料存有一定优势,但为什么它目前在我们的生活中的应用不是特别广泛呢?

首先,从技术与成本层面上看,PVA的应用基于溶液法,通过流延成膜制备薄膜材料,但是溶液加工成型需经历溶解和干燥过程, 存在工艺复杂、成本高、产量低等缺点,很难制备厚壁、形状复杂的制品,同时,也无法与其他材料进行共挤吹塑制备多层复合薄膜。这些技术层面的问题就一定程度上限制了PVA 薄膜的发展。

并且,一款对水极其敏感的PVA薄膜,必须在能够溶解的同时,经受住雨水、产品水分以及运输过程中可能接触到的水分影响。如果选择溶解温度较高的种类,在目前的生活垃圾处理状况下,PVA薄膜未必有合适的温度与湿度条件进行溶解;如果选择溶解温度较低的种类,又面临水分对PVA薄膜稳固度带来的不确定性,因此只能用在某些特定的场景,如上述的病人衣物打包袋。

可溶性塑料袋的诞生的确为解决塑料污染难题提供一种新的选择,然而和其他可降解塑料袋的应用一样,需要在完善的回收体系下才能保证这些可降解袋被送到特定条件的地方进行降解。

另外,可溶解塑料袋的大规模生产和使用也面临诸多挑战。在人类真正找到塑料污染的解决方案之前,作为消费者的我们,能做的就是从自己做起。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