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29日即将迎来蛇年的农历大年初一,除夕夜则是一家团聚吃团圆饭的重要时刻。然而,从2025年开始,连续5年将没有“大年三十”,除夕都落在年廿九(二十九)!这到底是为什么?专家为我们揭开背后的秘密。
根据报道,从2025年到2029年,连续5年农历新年前的除夕都会落在年廿九,而“大年三十”直到2030年才会重新出现。虽然大年三十“缺席”并非首次,但如此长时间的“消失”却较为罕见,引发了不少关注。
专家解密:农历算法决定了“大年三十”的去留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科普主管王科超表示,大年三十的有无与农历的制定规则密切相关。农历是根据月亮的运行规律,即“朔望月”的周期来制定的。
- 朔望月是什么?
月亮绕地球一圈的时间,地球上可见月亮形态的变化,便是“朔望月”的基础。从地球上看不到月亮时,月相被称为“朔”,当天为农历初一;而农历十五则是“望月”。一个朔到下一个朔的周期,构成一个农历月,称为“朔望月”。 - 为何会没有大年三十?
王科超指出,朔望月的长度并不固定,平均为29.35天,其中最短为29.27天,最长可达29.82天。为了方便计算,农历将月份分为大月(30天)和小月(29天)。如果农历腊月恰逢小月,就会导致大年三十“消失”,除夕直接落在年廿九。
连续5年“没大年三十”罕见,但并非首次!
事实上,大年三十“缺席”并非新鲜事。在2013年、2016年和2022年的春节,除夕也曾落在年廿九。然而,连续5年都没有大年三十的现象,确实较为少见。
大年三十“消失”,影响除夕意义吗?
无论是大年三十还是年廿九,除夕作为新春佳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意义并不会因此改变。一家人团聚、辞旧迎新、共享团圆饭的温馨氛围,才是除夕的核心所在。对于你而言,大年三十的“缺席”会带来影响吗?或者说,团聚的时刻才是最重要的?
不管是哪一天,让我们继续珍惜这个象征团圆的美好时刻吧!